作为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首都体育学院从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时,就勇担体育人的光荣使命,一直在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和两个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积极开展工作。二十年来,全校广大师生亲身参与、经历、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全市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贡献的北京智慧和北京力量。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从各单项国家队备战、冰雪运动群众推广、北京城市冰雪产业升级、学校科技冬奥创新研发等方面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正在得到国际各界的广泛赞誉,我们必将兑现为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庄重承诺。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冬奥会带来的全国民众对冰雪运动的极大热情和参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充分证明冰雪运动在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说,冬奥会给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冰雪运动的热度不会随着冬奥会的结束而降低,反而将开启我国冰雪运动崭新的时代。
中国代表团成绩已创历史最佳
截止到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已经收获7枚金牌、13枚奖牌,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刷新中国在冬奥会征程的历史纪录。自1980年普莱西德湖第十三届冬奥会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参加了11届冬奥会,获得13枚金牌、28枚银牌、21枚铜牌。前几届冬奥周期,与冰雪运动强国相比我国雪上优势项目少,参赛项目单一。通过北京冬奥会的奋力备战,我国已经实现全项目参赛,同时也宣告中国雪上多个项目的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我国冰雪运动的态势是冰强于雪,冰上运动要巩固优势,再上新台阶;雪上运动要奋起追赶,恶补短板。”北京冬奥会取得的成绩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冬季项目整体水平,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的发展逐步趋于平衡,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已创历史最佳。
科技助训装备已开始自主研发
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各大高校、科研所与企业联手研发。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与汉朗科技联合研发的越野滑雪裁判辅助系统,在北京冬奥会上提升了判罚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基于北斗的定位跟踪等多项技术先期应用和展示于延庆高山滑雪赛区,为后冬奥时代赛场的智能化管理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冬季运动训练智能管理系统成功应用于钢架雪车、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坡面障碍技巧等国家队训练,助力运动员取得1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在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成功制造出适应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合格“冰状雪”,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实现了国产化。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我国成功研发出国产雪车并交付使用,并且赛道制冰实现自控系统设计和调试。坚持自主研发、坚持科技冬奥的理念在冬奥会这个极佳的世界窗口中,为未来的冰雪产业增砖添瓦,让中国的技术突破能力和影响力辐射世界。
我国冰雪运动广泛开展。
冰雪运动已完成多路径发展
北京冬奥周期内,我国通过开发群众与青少年冰雪资源,借助自然环境开展各种冰雪课程,并由教育部和北京冬奥组委共同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特色校1036所,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60余座城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高校不断地完善冰雪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冰雪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以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为例: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编写《奥林匹克读本》教材纳入冬奥组委通用培训系列教材、打造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进校园示范品牌、扩建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成立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体医融合创新中心,在多个路径为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的发展做足功课。
冰雪产业已覆盖多地域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我国群众性冰雪运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共有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筹办冬奥会期间,一是京张高速铁路和延崇高速的通车使得北京至延庆、张家口赛区的时间大幅缩短。进一步推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一体化。二是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成效日益凸显,冰雪运动的产业链逐渐覆盖全国各地区,全国冰雪场地达到1520个,场地面积6100万平方米,全国参与冰雪运动人口占比已超过15%。北京冬奥周期解决了冰雪运动产业区域受限、产业内容单一的问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区域间冰雪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中高校的使命
随着北京冬奥会接近尾声,我国冰雪运动将正式进入后冬奥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冬奥遗产”开发工作,创造更多积极、持久的“奥运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曾指出“冬奥会是推进现实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催化剂”,冬奥会与申办城市的融合将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举办冬奥赛事,更重要的是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奥运遗产的角度促进中国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冰雪运动广泛开展。
冰雪运动竞技使命
后冬奥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根据我国冬季项目的新布局,培养研究型人才、教练员及裁判员。深入研究科学化训练体系,加强冰雪运动技术支撑,探索优秀冰雪项目运动员训练的方法手段以及技战术方面的突破;继续对冰雪运动跨界跨项进行选材研究,使高校成为高水平训练人才的培养基地。继续以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和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项目为重点培养办赛、执裁等各方面人才,同时拓展冰球和高山滑雪等项目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北京冬奥周期,我们针对冰雪人才短板,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后冬奥时期,我国应持续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继续从事冰雪运动相关工作,并持续加大冰雪运动各个项目的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为后冬奥时期冰雪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平台。
冰雪运动科技使命
冰雪运动高水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和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的实施,为本届冬奥会的筹办和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科技助力冰雪运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首都体育学院大力推动“体医工”融合创新,在主持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发挥体育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在已经成立的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上,正积极筹建冰雪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首都国际大都市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以及筹办冬奥赛事的冰雪运动场地资源优势,瞄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目标,围绕冰雪运动科学问题和尖端技术,开展冰雪运动科技攻关和竞赛服务工作。针对冰雪项目运动分析、体能训练、营养恢复、损伤预防及康复、紧急救护、智能场馆、冰雪装备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填补我国冰雪运动研究领域的空白,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促进高精尖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冰雪运动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为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冰雪运动高水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和支撑。
冰雪运动群众使命
后冬奥时代,我们应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冰雪资源与人才交叉共享,共同打造冰雪运动合作平台。我们应继续用好现有场地设施。进一步实施“冰雪惠民计划”,高校作为冰雪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冰雪场馆,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创造条件,在具备条件的冰雪场馆举行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活动,同时将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与应用纳入群众体育的链条中,放大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辐射面。
冰雪运动青少年使命
后冬奥时代,我们进一步发展校园冰雪运动,继续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继续落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青少年是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生力军。推动冰雪进校园,既能提升冰雪人口数量和质量,夯实我国冰雪竞技项目发展基础,又能带动社会参与。以奥运大项冰球为例,我国冰球要推广普及、提升实力,就要考虑将冰球纳入升学体系,同时打造大学生冰球联赛,逐步形成俱乐部、训练营、高校队伍等共同参与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使热爱冰球运动的青少年打通上升渠道。
青少年是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生力军。
冰雪运动产业使命
后冬奥时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应主动作为,与政府、企业强强联手,加快提升我国冰雪自主研发能力,使冰雪产业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稳固的增长点,使冰雪产业链日益完备并整合产业资源,真正把冬奥资源变成冰雪产业的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使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装备制造、冰雪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冰雪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在此之后,高校应继续对冰雪运动的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在冰雪制造业产业技术升级、服务业高效治理的背景下,由高校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冰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持续做强冰雪产业。
冰雪运动竞赛使命
后冬奥时代,高校应与冰雪单项联赛紧密结合,着重调整冰雪运动竞赛的整体结构,从体制机制、项目布局、竞赛联赛等多维度全面构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参与单项全国联赛筹办,开放办冰雪赛事的新思路,强调引入协会及高校、社会多元力量,增强冰雪运动国内联赛市场活力。二是建立政府—高校—协会—社会四位一体办赛模式。高校将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和协会的竞赛体系有机结合,遵循冰雪运动发展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冰雪运动竞赛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冰雪运动竞赛体系。
冰雪运动冬奥遗产使命
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基于对后冬奥时代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奥运主办城市持续开展的深入思考,2018年9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提出申请,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2020年2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同意,并将其纳入全球奥林匹克研究机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三所由国家政府决定成立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也成为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人文遗产,将发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以及“首都国际交往中心重要舞台”作用。可以说,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因势而生,符合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契合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体现了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和担当。面向“十四五”及未来发展,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建设成为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传播的重要载体,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全球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学习交流向往的目的地,全球领先的奥林匹克运动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引领奥林匹克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地,在后冬奥时代,为持续传承奥运遗产和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作出独特贡献,以教育力量不断提升“双奥城市”国际影响力,树立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样板”。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契合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我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基础,冰雪运动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其他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北京冬奥会后,我们应乘势大力推动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这将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持久贡献和中国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造的历史机遇。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新的起点。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有情怀、有责任、有能力为我国后奥运时代的冰雪运动大发展作出引领和示范,高校应立即行动起来,为冰雪运动这个前景广阔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