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公告>综合新闻

繁花似锦 悦享健康!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中心女性健康管理项目在首体院启动

2T2A9903_副本.jpg


3月26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项目——繁花行动”在首都体育学院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许宗余副主任,北京市妇幼保健院吴青青副院长,学校党委书记杨海滨,党委副书记王泳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出席。

活动旨在提升女性健康知识普及率,为健全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展开实践探索,着力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在校园落地。活动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在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推进健康理念传播与育人体系融合,对完善学校健康促进机制、拓展高校在公共健康服务中的功能边界具有积极意义。


“繁花行动”在首体院正式启航

女性健康促进工作在高校迈出坚实一步


妇幼中心领导讲话照片_副本.jpg


启动仪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许宗余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学习健康知识不仅是应对疾病的被动选择,更是每个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主动权利;健康理念的传播不仅仅是专业机构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他表示,此次与首都体育学院的合作,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在高校落地的生动实践。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将有助于构建更科学、更高效的女性健康教育体系,为提升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素养注入新动能,为推动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吴青青院长讲话照片_副本.jpg


北京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吴青青表示,女性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质量,更是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繁花行动”的正式启动,正是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妇幼健康事业向青年女性拓展服务边界的重要举措。她指出,此次与首都体育学院携手合作,充分体现了体医融合理念在高校场景中的深入实践。依托首体院在体育科研、健康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优势,有助于构建精准化、系统化的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学资源与高校资源高效协同。未来,双方将共同打造多元联动的健康教育新格局,为“健康中国”注入更多“她力量”。


杨书记讲话照片_副本.jpg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项目”启动会在我校举办,体现了国家妇幼健康中心对学校的高度信任,也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阶段。他指出,首都体育学院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体医工”融合发展平台的学科优势,强化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女性健康事业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持与实践力量。学校将持续整合多学科资源,深化健康教育内容建设,拓展服务形式与实践场景,积极参与公共健康领域协同育人和服务创新,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首体院力量。


启动仪式照片_副本.jpg


启动环节,各位领导及首都体育学院学生代表共同登台,触摸象征“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项目”正式启动的水晶球。伴随着现场灯光闪耀与掌声雷动,“繁花行动”在首都体育学院正式启航,标志着女性健康促进工作在高校场景下迈出坚实一步,体医融合协同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会后,与会领导一行参观了首都体育学院校史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以及科学训练与主动健康研究中心、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心、体医工精准组学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深入了解学校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及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具体实践与成果。通过参观,各位领导对我校“体医工”协同育人模式表示高度认可,期待未来在更多领域深化交流合作,打造高校参与公共健康服务的新范式。


专家讲座、现场义诊

优质医学资源与高校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衔接


DSC07500_副本.jpg


北京协和医院陈蓉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讲座紧扣“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主题,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健康认知与管理路径。此次讲座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在“体医融合”发展中的平台优势,推动了优质医学资源与高校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为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与机制协同积累了实践基础。

启动仪式后,义诊活动同步开展。来自妇科、中医科、心理科等科室的专业团队现场提供健康咨询和初步诊疗服务。此次义诊作为项目的重要实践环节,推动医学服务进一步向青年群体延伸,强化了高校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功能定位,对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健康促进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项目”的顺利启动,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与首都体育学院深化合作、推动资源协同共享的积极成果,标志着我校在“体医融合”战略引领下,服务国家妇幼健康事业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项目在高校落地的重要承接平台,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完善健康促进教育体系,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未来,学校将紧扣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持续推动“体医工”融合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传播、机制探索等方面不断发力,为提升青年群体健康素养、构建高质量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来稿: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审稿:陈丽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