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规划纲要》指引下,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与首都体育学院“双首”合作,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在儿童健康领域的实践创新,建立了国内首个儿童运动体能门诊。经过不懈努力,2025年初,在儿童运动体能门诊的基础上,儿童体医融合中心正式成立,为儿童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健康服务。
儿童体医融合中心是按照体育医学新理论设计,是首都体育学院和首儿所联合申报的“医体融合院内外一体化儿童健康管理模式研究项目”中的第一部分,不同于现有的运动康复门诊,儿童体医融合中心主要是通过医学与体育合作,让每个孩子尤其是患病儿童在通过运动提高身心健康的同时享受体育的快乐,是医院服务社会、服务学校青少年的重要阵地。
发展历程
合作起步:2023年2月8日至2024年8月3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与首都体育学院郭建军团队合作成立体育和医学联合儿童运动体能门诊,共记录1106名儿童就诊。这一实践探索得到了国家卫健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分管妇幼的余艳红副主任、妇幼司司长等专程视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推动:2024年5月30日,北京市卫健委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的通知》,要求参照首儿所运动门诊模式,推动医体融合儿童健康促进模式,整合医疗体育技术资源,试点开展儿童运动门诊,搭建医体融合服务平台,提供儿童青少年运动评估与科学运动锻炼指导。
全国认可:2024年9月7日,在首都体育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上,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重点赞扬了首儿所运动体能门诊,称其为体医融合在儿童健康领域的实践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建立儿童体医融合中心:2024年底,在儿童运动体能门诊的基础上,首儿所院内辟出专门场地及配套设施设备,用于儿童体医融合中心建设。在郭建军教授的指导下,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研究生邹亦飞、马跃、郭龙晨和杨子腾放弃2025年寒假休息时间,主动参与中心建设,熟悉掌握设备标准化使用流程、运动评估结果解读和儿童科学运动指导流程。同时为了保证对外服务的顺利进行,首儿所举办了“首儿所职工子女运动开放日”活动,由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与首儿所医生合作,对20组职工子女进行运动能力评估和运动指导,活动十分成功,受到职工家庭的广泛好评。
未来展望
未来,儿童体医融合中心将致力于以下发展方向:一是院内院外运动指导一体化。儿童体医融合中心将作为院内院外运动指导一体化的第一部分,在医院内,为儿童提供专业的运动风险评估与试运动服务,精准确定儿童的安全运动边界。明确安全运动边界的儿童,将由首都体育学院作为院外运动指导中心进行承接,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回归社区、回归运动场,从而真正满足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运动的需求。二是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儿童体医融合中心将作为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体医融合运动方案的研究基地,推动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此外,还将承担体医融合的科普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发布科研文章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体医融合的科学理念,成为体育服务健康的窗口。
中心介绍
儿童体医融合中心包含多个功能分区,如体能训练区、本体感觉训练区、能量代谢监测区、运动评估区等,配备了人体能量代谢舱、儿童运动心肺试验系统、3D复合运动训练台等多种先进设备,确保评估和训练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同时由医学和体育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通过医学和体育的资源融合,对运动缺乏的亚健康儿童和临床患病儿童进行医学监护下的科学运动与指导,发展以病理病机为依据的体育医学运动处方,设计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运动方案。
【来稿:体医融合创新中心 审核:郑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