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百度词条修改内容
【学校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62年,并入北京师范学院。1979年,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2020年,依据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学校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凤凰岭校区3个校区。截至2021年3月,各类在校生总人数4759人,其中本科生32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4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20人,附属竞技体校学生287人,留学生101人。
面对新形势,学校紧紧抓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的重大历史机遇,秉承“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按照“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服务型”的办学定位,突出“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育人工智能、体医融合、文化与新闻传播、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作用,朝着创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首都体育学院
外文名: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简 称:首体院(CUPES)
创办时间:1956年
类 别:公立院校
类 型:体育类
属 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主管部门:北京市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何明
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
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博士点:1个(联合培养)
院系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校 训: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校 歌:《挑战者之歌》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
院校代码:10029
主要奖项: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20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9年)
知名校友:李颖川、许利民、杨凌、陶璐娜、翟小川、朱彦西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办学历史】
1956年7月,北京体育学校创建,临时校舍建在先农坛体育场。
1958年5月,北京体育学校迁到海淀区大王花园(今北三环西路11号)校址。
1960年4月,在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体育师范学院。
1962年7月,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学院的体育系。
1979年2月,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复校。
2000年5月,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2009年,学校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
2011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与“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校通过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
2014年,学校新增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及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等2个直属研究机构。
开设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旅游、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表演、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14个本科专业,冰雪运动方向7个,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方向)1个,非教师教育类专业(方向)13个。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十二五”期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北京市“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老年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获批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将为我校专业建设工作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从而为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期间,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运动康复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新闻学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方向)名称 |
学制 |
招生时间 |
授予学位/ 学科门类 |
所在院系 |
专业性质 |
1 |
040201 |
体育教育 |
4 |
1960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与训练学院 |
师 范 |
2 |
040205 |
运动人体科学 |
4 |
1990 |
教育学 |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 |
非师范 |
3 |
040202K |
运动训练 |
4 |
1994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与训练学院 |
非师范 |
4 |
040203 |
社会体育 |
4 |
2000 |
教育学 |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
非师范 |
5 |
040204K |
民族传统体育 |
4 |
2000 |
教育学 |
武术与表演学院 |
非师范 |
6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4 |
2003 |
管理学 |
管理与传播学院 |
非师范 |
7 |
050301 |
新闻学 |
4 |
2004 |
文 学 |
管理与传播学院 |
非师范 |
8 |
040207T |
休闲体育 |
4 |
2008 |
教育学 |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
非师范 |
9 |
120212T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4 |
2013 |
管理学 |
管理与传播学院 |
非师范 |
10 |
040206T |
运动康复 |
4 |
2013 |
理 学 |
运动与健康学院 |
非师范 |
11 |
130204 |
舞蹈表演 |
4 |
2014 |
艺术学 |
武术与表演学院 |
非师范 |
12 |
040208T |
体能训练 |
4 |
2019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与训练学院 |
非师范 |
13 |
040212TK |
体育旅游 |
4 |
2020 |
教育学 |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
非师范 |
14 |
040210TK |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
4 |
2020 |
教育学 |
管理与传播学院 |
非师范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教职工总数509名,其中专任教师343人,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3.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到93.3%。其中,20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37人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称号,以及一批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创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功引进2名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为特聘教授,45名海内外体育学科高水平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入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人员
序号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
入选年度 |
1 |
刘淑慧 |
教授 |
2001年(第七批) |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人员
序号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
专业领域 |
1 |
赵勇 |
特聘教授 |
人工智能 |
2 |
孙刚 |
特聘教授 |
传感器与物联网 |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
序号 |
姓名 |
职务/职称 |
入选级别 |
获得年度 |
1 |
钟秉枢 |
教授 |
国家级 |
2004年 |
2 |
卜淑敏 |
教授 |
市级 |
2010年 |
3 |
吴 剑 |
副研究员 |
市级 |
2017年 |
首都体育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入选年度 |
1 |
于钢 |
教授 |
1992年 |
2 |
孙民治 |
教授 |
1992年 |
3 |
刘淑慧 |
教授 |
1992年 |
4 |
张玉清 |
教授 |
1992年 |
5 |
张德山 |
教授 |
1993年 |
6 |
公有才 |
教授 |
1993年 |
7 |
延烽 |
教授 |
1996年 |
8 |
钟秉枢 |
教授 |
1998年 |
9 |
周登嵩 |
教授 |
2001年 |
10 |
王守恒 |
教授 |
2006年 |
11 |
李鸿江 |
教授 |
2009年 |
12 |
王凯珍 |
教授/副校长 |
2012年 |
13 |
骆秉全 |
教授 |
2018年 |
14 |
王子朴 |
教授 |
2020年 |
首都体育学院教职工获主要荣誉称号
序 |
荣誉称号 |
姓名 |
获奖年度 |
1 |
全国优秀教师 |
吴淑荣 |
1989 |
2 |
刘淑慧 |
2001 |
|
3 |
郑 陆 |
2001 |
|
4 |
茹秀英 |
2014 |
|
5 |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
孙民治 |
1989 |
6 |
全国师德标兵 |
马 克 |
2013 |
7 |
全国“三八”红旗手 |
谢 军 |
1991 |
8 |
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 |
徐良彦 |
2008 |
9 |
北京市优秀教师 |
吴淑荣 |
1989 |
10 |
刘淑慧 |
1989 |
|
11 |
赵 立 |
1995 |
|
12 |
董 杰 |
1995 |
|
13 |
王文生 |
2004 |
|
14 |
李京诚 |
2006 |
|
15 |
魏利婕 |
2009 |
|
16 |
茹秀英 |
2013 |
|
17 |
赵治治 |
2017 |
|
26 |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
马 敬 |
2006 |
27 |
北京市师德标兵/师德先锋 |
杨意青 |
2008 |
28 |
赵 立 |
2010 |
|
29 |
马 克 |
2012 |
|
30 |
高 健 |
2014 |
|
31 |
冯晓东 |
2016 |
|
32 |
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
谢 军 |
1991 |
33 |
刘淑慧 |
2000 |
|
34 |
吴 昊 |
2010 |
|
35 |
马 克 |
2015 |
|
36 |
首都劳动奖章 |
裴东光 |
2008 |
37 |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
肖 杰 |
2014 |
38 |
高 健 |
2016 |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人员
序 |
姓名 |
获奖年度 |
1 |
姚鸿恩 |
2003年 |
2 |
周登嵩 |
2009年 |
3 |
王守恒 |
2010年 |
4 |
李相如 |
2011年 |
5 |
李建臣 |
2012年 |
6 |
杨铁黎 |
2013年 |
7 |
阎守扶 |
2014年 |
8 |
颜天民 |
2015年 |
9 |
谭朕斌 |
2018年 |
10 |
王子朴 |
2019年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序号 |
姓名 |
获奖年度 |
1 |
兰馨 |
2019年 |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员
序号 |
姓名 |
入选年度 |
1 |
李厚林 |
2017年 |
2 |
汪 流 |
2017年 |
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入选“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人员
序号 |
姓名 |
入选名称 |
入选年度 |
1 |
李建臣 |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才” |
2017年 |
2 |
吴剑 |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人才支持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 |
2018年 |
3 |
贺刚 |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2019年 |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4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运动康复、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
国家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教育
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老年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医学)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社区体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田径、篮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田径
市级精品课程: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武术、学校体育、健美操
教学成果奖:
名称 |
获奖类别 |
《田径—专升本》(教材) |
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田径》(教材) |
2009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田径—专升本》(教材) |
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田径》(教材) |
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运动竞赛方法学》课程建设 |
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体育经济学概论》(教材) |
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篮球网络教程创新与实践 |
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服务中国奥运和健康战略,培育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业创新型人才 |
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
名称 |
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首都体育学院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
骆秉全 |
2013 |
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
张玉芹 |
2013 |
首都体育学院参与小学体育发展工作—北京市小学足球项目(三年)发展规划 |
高 原 |
2014 |
首都体育学院参与小学体育发展工作—北京市小学生适宜篮球操的开发研究(以体育馆路小学为例) |
刘晓华 |
2014 |
中小学生室内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创编与实践 |
尹 军 |
2015 |
首都体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研究 |
杨意青 |
2015 |
首都体育学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
高 天 |
2015 |
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
王文生 |
2019 |
区块链视域下体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
高 天 |
2019 |
《流行病学》教学案例库建设 |
王 超 |
2019 |
服务国家冬奥战略创新冰雪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
骆秉全 |
2020 |
“一心五维”:体育技术类课程立体化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
鹿志海 |
2020 |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 |
霍笑敏 |
2020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刘华 |
2020 |
【学科建设】
学校从1985年起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2011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体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2018年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体育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学校在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14所体育院校的第4位;体育学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107所参评高校的第8位,进入全国前10%行列。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
【学校荣誉】
2009年,首都体育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首都体育学院被北京市授予“首都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
2013年首都体育学院因在备战伦敦奥运会中贡献突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合作单位荣誉称号。
【合作交流】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签署的学术与科学合作总协议被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驻华大使体育论坛”已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对外交流品牌活动。此外,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北京2022”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秘书处等多个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学校。
【学术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全民健身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市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2020年12月
研创平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能力评价与研究综合实验室
北京市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分析中心
科研竞技
·科研成果
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鲜明,设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2011计划’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1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6个特色科研团队,包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雪项目科技服务团队”、“心理服务团队”、“田径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团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体育人工智能团队”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团队”。先后助力国家队获得世锦赛和奥运冠军60项、亚军27项。现有50多名师生常驻国家队开展田径、射击、自由式滑雪、钢架雪车等15个运动项目的科技攻关服务,为国家队取得优异成绩保驾护航。
部分科研获奖:
名称 |
类别 |
奖次 |
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 |
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
二等 |
卷首看时局:中国学校体育时局分析 |
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
二等 |
加快补齐短板,开创新时代体育发展新局面 |
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十年报告——基于CSSCI(2002-2011)文献计量分析 |
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促进射击运动员比赛稳定发挥的心理科技服务研究 |
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竞技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530场,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人次。培养运动健将26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6人。
体育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到2020年初,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外文藏书以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运动医学和康复保健类图书为特色,收藏其他各类图书,具体馆藏数据如下表所示:
纸质图书 |
电子图书 |
|||
图书(册) |
期刊(份) |
电子图书种数(种) |
电子期刊种树(种) |
数据库总数(个) |
537894 |
721 |
1010712 |
305980 |
23 |
·体育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体育学院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学术期刊,双月刊,单月中旬出版。《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是“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杂志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以全国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体育专业期刊。1981年创刊,月刊中旬出版,秉承“贴近一线、服务一线、指导一线”办刊宗旨,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实用性”办刊方针,反映学校体育改革动态,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主标识运用中国汉字“首”的字形结构,“首”字意为第一,寓意着超越和领先,是体育精神和学校争创一流的精炼表达。“首”字上方似绵延万里的长城,代表首都的视觉特征,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下方如一条条无限延伸的跑道,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主标识色彩运用奥运五环的色彩,象征着在蓝色天空的辉映下,学校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精神追求。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横向的学校标识和中英文全称标准字的规范组合。
精神文化
·校训
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校歌
《挑战者之歌》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何明
党委副书记:王尚忠
纪委书记:党繁义
副校长:谢军、骆秉全、杨琬、陈作松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2020年11月,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