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新疆慕士塔格登山季中,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共6名学生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并获得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资格。包括2名户外专项生:2022级体育旅游专业吉希跃、2023级体育旅游专业李卓俊,3名研究生:2022级学硕高笑笑、2023级专硕李铭宸、2022级博士崔文莱,1名校友2020级硕士张峻辅,队员们在攀登期间经历高寒、低氧、大风、暴晒、暴雪、雷击等恶劣天气,通过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最终成功登顶,彰显了“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精神。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属于昆仑山脉,享有“冰山之父”的美称,与西昆仑山脉最高峰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第二高峰公格尔九别(海拔7595米)三足鼎立,并称为“昆仑三雄”。8月4日,随着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户外专项2022级本科生吉希跃于8点50分最后一人完成全程无氧、无背夫登顶慕士塔格峰, 5名在校生、1名校友为本年度我校的慕峰登山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他们在鹿志海、李照祥等老师的指导下,历经前期5个月的精心筹备,在历经四姑娘山、玉珠峰等山峰锻炼和在学校的一系列户外专项技能学习和准备后,历时16天的攀登周期,最终问鼎慕峰山顶。这6名学子在杨彬、刘娟之后,再一次让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的旗帜飘扬在雪山之巅。
此次慕峰攀登活动,他们在沿途不仅见证了冰川的壮丽与雪山的巍峨,更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生命的坚韧,深切阐释了“向自然学习”的真谛,他们以青春之名践行首体院人的精神风貌,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休社人”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不断超越的精神气质,体现了青年大学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体育精神。
近年来,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人才培养不断实现新突破,“以体育人”功能持续发挥,为学校高质量就业和学生个人体育职业生涯发展赋能,“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指引我们努力做新时代的攀登者,也不断引领我院休闲体育专业、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体育旅游专业在全国院校专业排名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展示出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在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担当、新作为,为我校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不断贡献力量!
高笑笑(2022级学硕):
2023年6月初在攀登四姑娘大峰以后,攀登慕士塔格变成2024年最重要的一个目标,雪山攀登是一项充满未知和高风险的项目,在身体和心理上对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我的导师鹿老师的帮助下,我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只身前往喀什进行攀登。
整个攀登的过程真正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强大,慕士塔格峰是一座对体能需求非常大的山峰,需要同时面临高反、恶劣环境和体能的三重考验,极度消磨登山者的意志力。在山上,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极度简单的事情都变的困难起来,第二次拉练时,是整个攀登过程中我高反最严重的时候,在c2营地剧烈头痛加呕吐,下撤时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一度怀疑我是不是根本就不可能登顶。我们的第一次冲顶并不顺利,第一天出发后就出现了非常恶劣的天气,当天晚上的大雪几乎要淹没了我的帐篷,第二天一早便被通知天气太恶劣需要下撤重新等待冲顶日期,这对我们全队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经过两天的自我调整和来自老师同学的鼓励,我们又再次出发了,这次的攀登过程非常顺利,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我在攀登过程中所看到的美景,冰川矗立,蔚蓝的天空和大块的云彩,冲顶那天天气很好,凌晨两点我们伴着月亮和星辰出发冲顶,冲顶的那条路感觉格外长,我跟着向导后面走了近八个小时。
第一次攀登7000m的山峰,感受到冰裂缝的可怕和山上变化莫测的天气,体验到了高海拔行动的极度困难,但每一个让人绝望的雪坡,也在将我带向我的人生新高度,那些我攀登过程中泪水和欢笑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铭宸(2023级专硕):
2024年8月4日8:19分,我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正式攀登历时16天,每一天都安排都紧凑而又意义,拉练、休整、冲顶,每一环节都在教会我如何感受自己身体的极限。在这短短的半个多月里经历了感冒、调组、因天气原因提前冲顶等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这也使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困难。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向导和队友们,他们专业的高山攀登指导以及鼓励使我不断向前,以前5086是我到达的最高海拔,而现在7546成了我的最新记录,“冰山之父”就像父亲一样不断激励着我前进,教会了我许多,我想攀登慕士塔格峰必定会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成就之一。
崔文莱(2022级博士):
说到关于慕峰的攀登感受,首先要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来登山?著名的登山家马洛里曾说“Because it is there”,在我们的队伍集合后队友间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答案都在路上!
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极其疯狂的冒险,独自出发,远赴边境,结局未定,去触摸生命的新高度!此前5025是我的极限,之后每一步都是我的新高度。直达7546米。
正式攀登行程历时18天。喀什-塔县-204-大本营-ABC-C1-C2-C3-冲顶-下撤。“死亡高反”在大本营(4400米)便如约而至,两天一夜的失眠、头痛,呕吐,盗汗,恐慌使我难堪其重,我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此后在意志力加持下我到达ABC营地。我们曾经戏言:当身体坚持不住的时候,意志会带我们杀出重围。能不能杀出重围我不知道,但一定可以战胜上一秒的自己。
此后,经历高反-适应-高反-适应的循环……聆听不同海拔高度帐篷外的狂风暴雪呼啸,体会茫茫雪线上生命的韧性。在营地、在路上、在与外界失联中与自己对话,寻找自己行走的意义,C1又C2又C3。
感谢在我即将放弃时刻向导和队友的安慰鼓励和支持,没有他/她们,或许此刻我会深陷对高山的恐惧。在每一次绝望的时候都远远听见“博士加油”,这声音此起彼伏,让人在回忆美好(步行睡眠模式)中重回现实!
2024年7月13日凌晨1点30分于暴风雪中出发,9点零4分登顶,晚上9点1分安全下撤至大本营。峰顶已至,有什么感悟呢?或许是大家都在走,我在继续走一步吧!感谢坚持不懈的自己!
李卓峻(23级体育旅游专业本科生):
对我来说,十九岁登顶慕士塔格,不仅是身体的极限跨越,更是心灵的觉醒。在那无垠的雪域中,我领悟到:人生如登山,高峰虽远,攀登不息则无不可达。每一步攀登,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宽,每一次挑战,都是对生命深度的挖掘。山巅之上,是对宇宙渺小的体悟,更是对生命伟大的赞歌,我追逐希望之黎明,克服身体的困难,成功登顶,但我不会停下脚步,我将以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不断突破自我,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吉希跃(22级体育旅游专业本科生):
2024年8月3日早上8点,我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在这次攀登中,我选择了无氧无背夫,至于选择的原因——人活着就是要不断挑战自己,这也是首体院校训“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缩影。雪山,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登山爱好者,从我第一次攀登雪山到慕士塔格,我花了半年时间,在这之间,我不断的训练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有氧能力和爬坡能力,同时在攀登的过程中也塑造了一颗坚韧的内心。无数次的坚持,无数次的踏步,造就了我成功登顶的结果。无氧的过程中,很累很困身体也很酸痛,每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自己为什么来,为什么要无氧攀登,然后再一次坚定的迈步向前,很庆幸有很好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给予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能让我放心爬,大胆爬,感谢在我攀登途中帮助我的所有人。
张峻辅(2020级研究生校友):
6月29日,怀着对雪山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凭借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对户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心怀激动踏上了慕士塔格峰的攀登行程。50个小时的路程让我精神恍惚,但未能磨灭我半点冲劲。一碗手抓饭开始了慕峰的正式攀登。为了保存体能以及更好的适应,一拉二拉中我选择了背负重装全程走在队伍后面,经过两天的休整,开始了正式攀登,很不幸的是因为天气原因在C1睡了一晚后我们被迫下撤,又休整了两天。bc到c1,c1到c2,c2到c3,7月21日凌晨2点,终于迎来了冲顶日,一路上举步维艰,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受这罪,每走一步都想放弃下撤。但就这一步一步的路程,终于在早上9:30分到达了峰顶,正好雾散云开,迎来晨曦,好像在告诉我,你胜利了!
感谢慕士塔格峰对我的接纳,感谢母校对自己的能力的培养,也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回想起冲顶的艰苦,再想想1960年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那时的条件更为艰苦,但中国人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这也许就是“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的外化表现吧!
【来稿: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鹿志海、攀登慕峰学生 审核:周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