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公告>综合新闻

学校85后驻村“第一书记”的春夏秋冬——记千家店镇河口村第一书记 孟超

人物简介:孟超,男,汉族,1986年1月出生,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首都体育学院凤凰岭校区管委会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教导科科长。经学校党委选派参加北京市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为期2年。2021年12月起,担任延庆区千家店镇河口村担任第一书记。


 

  


金秋九月的晚霞,天空被染成一片淡淡的橙色,河口村的玉米田也迎来了它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在余晖的照耀下,金黄色的玉米穗变得更加柔和,仿佛是田野上的一片金色梦境。

孟超站在田野的一角,静静欣赏着这片美丽的风景。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感激大自然给予的丰收和幸福,满足于自己和村民们为这片土地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我刚来到河口村,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村内几乎没有青年人住了,田间地头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人口老龄化、缺技术等问题,扼住了乡村想发展却难发展的咽喉。”望着河口村鲜食玉米种植基地丰收的美丽田野,时任首都体育学院凤凰岭校区教导科科长、千家店镇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孟超,一点一滴地回忆着任职两年以来带领村内发展玉米产业的春夏秋冬。


春耕


“在我从事村书记的这些年里,村里的基础设施是越来越完善了,但是青年人却越来越少了,村口的篮球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青年人打球。”还没入村,孟超就在村口和贾书记了解村里的情况。“河口村常驻的村民,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在村里都只能算是小辈,但这些大娘大爷们是真勤快,村里二百多亩地,从来没有荒废过哪怕一亩。只可惜村里以往都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大黄棒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耕种一年,村民落在手里的收入每亩地也就二百元左右。”说到这里,贾祥山既自豪又无奈。

“咱们河口村的发展,缺的是技术,缺的是创新,如何扩大种植产物的经济效益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来自高校,这次就是要以挑战者精神为河口村的发展拼搏创新!”短暂的初步交流,孟超便找到了河口村发展方向的“牛鼻子”,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想要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热情也点燃了孟超身旁这位老书记的激情。

为了赶在春耕前确定河口村的种植产业方向,孟超带着村里的土壤样本多次拜访高校农业专家,邀请农业专家来村勘测耕地类型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经过多次勘测,终于确定了适合河口村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农科糯336的鲜食玉米。

“您尝尝这个鲜食玉米,这是咱们村新引进的玉米品种,这可是现在城里的网红蔬菜,以往咱们的玉米都是论斤卖,这个在超市可是论根卖,一根就能卖到两到三块钱!”村里的广场上经常能看到孟超热情的向村民“推销”的身影。“啥?一个玉米棒子能卖这么贵!我家那十多亩地种两年都够我盖个偏房了。”“真是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种玉米的收入也就能够基本生活,啥都舍不得买,这鲜食玉米要真跟孟书记您说的这样,我这顿顿能喝瓶小酒!”一辈子靠地吃饭的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无不透露着对土地增收美好前景的向往,每到这时候,孟超总会和村民坐在一起,详细的与村民说明鲜食玉米的种植方法、村内种植的优势以及每亩地的预期产值。优秀的收益前景,饱满的工作激情深深的感染了河口村的每一名村民。

年轻的第一书记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活力,鲜食玉米也给河口村带来了增收的希望。孟超在村民的支持下规划了十二亩农田作为鲜食玉米的种植试验田,2023年的春天,河口村的春耕还是像往年一样的忙碌,不同的是,在众多弯腰撒种的老人中多了一位年轻的小伙。


夏耘


“脚底有泥,我心里有底”,夏天是玉米苗生长的旺季,是耕耘的季节,孟超每周都要到田间地头,将玉米苗生长的情况记录下来,将试验田内的土壤送到农学专家进行化验,保证玉米测土施肥。

“骗得了人可骗不了庄稼。把松土松得深一点儿,草拔得干净一点儿,那秋后收获的玉米颗粒就饱满。”田间地头,经常能看见村民和孟超探讨着农活怎么干,土地怎么耕,玉米怎么才能长得更好。这位85后来自城里,以前从来没种过地的第一书记,如今成为了河口村最年轻的“庄稼人”。

“每100公斤子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2.0公斤。专家预测咱们试验田产量约为6000公斤,也就是玉米田需要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50公斤、72公斤和120公斤。”虽然这些专业的种植知识对孟超来说是第一次学习,但经过不断的与专家沟通学习,俨然已经成为了河口村玉米种植专家,“年轻是我的优势,我学会了,村民才能学会,更有助于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孟超一直这么要求自己。

为了帮助村民,趁着天气凉爽早点出工,孟超四点多天刚亮就爬起来,五点之前就来到了地里。与村民一同拔草、翻地,一干就是一上午。夏天的太阳特别毒,早上八点就把地面晒得滚烫。不到两个钟头,他的衣服早已经能拧出水来。孟超知道,夏天的耕耘虽然辛苦,但是村民们对鲜食玉米却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耕耘的不仅仅是玉米,更是河口村民一次向乡村振兴的勇敢尝试。


秋收


黄金般的玉米穗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散发着甜甜的诱人气息。十二亩的实验田在村民和孟超的不懈努力下,产下了两千多公斤的玉米,丰收的玉米和村民脸上的笑容就是对孟超工作最大的肯定,然而孟超的压力却陡然上升,如何将这批玉米以满意的价格销售出去成为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鲜食玉米的保鲜期非常短,从成熟到售卖只有三至五天的时间,否则将大大影响其口感。为了不让村民辛苦种出的玉米烂在地里,不让增收计划破产,孟超几乎每天都在各地奔波帮助销售玉米。

“千家店镇?不行不行,太远了,我们不收。”“不好意思,我们超市只采购包装好的鲜食玉米,您这个我们不收”“您这个玉米我们收购的话可以给到您一块五一公斤,一万斤以上我们一公斤再给您涨一毛。啥?您说在延庆区千家店镇,这太远了,我们车费要是算上的话,一公斤只能给您一块三了。”尽管孟超辗转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各大超市、各个社区农产品采购站之间,但采购商们冰冷的话语还是给了孟超沉重的一击,愿意收购的采购商在得知采购地在千家店镇后,给出的报价远低于平均收购价。孟超深知谷贱伤农,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了一年,怎么能轻易妥协。

“北京市区收购商嫌咱们远,那我就去跟咱们镇交界的河北省跑一跑。”经过孟超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河北农贸市场找到了合适的收购商,河口村第一批成熟的两千斤玉米销售一空。比往年种植普通玉米四倍以上的收入宣告了第一次种植鲜食玉米的试验成功。

为了为村民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孟超还打起了派出单位的“小算盘”。在得到派出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促成派出单位村集体和村民签订回购协议。协议中详细的约定了回购价格、质量要求、交付时间和数量等具体条款,为河口村后续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搭建了稳定的发展平台。

目前河口村种植鲜食玉米年产两万斤,通过单位回购玉米的方式,两年来共销售鲜食玉米5万余元,切实提高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同时,这种模式也帮助村集体和农民解决了销售难题,减轻了他们的经营压力。


冬藏


冬天的河口村显得格外宁静,田野上的金黄色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雪白。孟超站在田野上,看着这片宁静的雪地,心中满是感慨。这一年的种植经验让河口村的村民收获颇丰,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孟超有一本红色的笔记本,他常常戏称这是河口村玉米种植的“小红书”,里面密密麻麻记录地记录着村里玉米种植的大事小事,大到村里扩大种植规模的方向和难题,小到这一年来村里每一户种植的收入。

“孟书记,我昨天在抖音上刷到了您推销咱们村鲜食玉米的视频呢!”山里冬季的寒冷并没有让孟超带领村民增收的热情降温。“只要能帮上咱们产业发展的我都愿意试试。哈哈,大数据偷窥了我的生活,现在我一打开手机,给我推荐的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好案例。”对村里玉米种植发展的思考和尝试充斥着孟超的这个“庄稼人”的冬闲时光,冬闲的河口村虽然宁静,但在这份宁静中却蕴藏着新的希望和计划。

孟超积极与城里专家对接村内种植成果,探索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电商对接等模式实现产销对接。让帮扶农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供应需求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探索搭建农村产业化、精准化产销渠道。

经过一次次与村委、农学专家深入交流后,孟超创新构建“N+2”产业发展新格局,“N”即稳步发展现有玉米品种种植,未来视土地情况,拓展其他农产品或农业养殖;“2”即做好农民一方和采购一方的联系,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发展思路,采取“党建+派出单位+村民”的惠民富民模式,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产业发展,高价收购村民种植原材料,探索出一条符合河口村的新路子,形成了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又是一年的春去冬来,“今年鲜食玉米的价格又涨到三块一斤了,村民一亩地又能多收入两百。王大娘家一直心心念念的配房资金有着落了,李大爷家这腰疼病也有条件去市里面看一看去了,还有张大娘……”孟超站河口村的种植基地旁盘算着河口村“家里人”的“自家事”,畅想着村民们未来美好的生活!


【来稿:党委组织部    审核:杜向锋】

TOP